人际交往中,几乎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有弱者心态的人,当你没有任何内涵,却表现得虚荣、爱面子,你将会遭受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6:40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图片

“恨人有,笑人无”,为什么内里越是“空虚”,表面上却越要虚荣?

闺蜜最近给我分享了一个她养在微信朋友圈里的“电子宠物”,对方是一个26岁的小姐姐;

两个人在车友群里认识,关系仅仅只发展到了“节日互相问候”这个地步。

打开这个小姐姐的朋友圈,几乎让人看花了眼:

全A绩点、国外留学、奢侈品包、贵价化妆品、豪车名表、大酒店泳池、米其林餐厅、大厂offer、全世界各地的旅游风景照……

图片

文案不是写“全款拿下宝格丽某款”就是“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美好”,乍一看上去简直就是贵族名媛、人生赢家。

可闺蜜一转眼就打开了两人的聊天记录,从7月末某个“资金周转不开”开始,一长串全都是借款信息和未接通话:

“哈喽,在吗?借我500应个急,明天就还你。”

“我把chanel的包包卖了,还没回款,借我两千呗,到时候多给你利息。”

“为什么不接电话?忙完请回消息。”

看得人瞠目结舌,不禁感叹“死装哥”和“死装姐”的风终于还是吹到了我们身边。

明明大家都是普通人,却总有那么一些“例外”,不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,非要用香奈儿、星巴克和奔驰将自己包装起来:

图片

可是却没有经济基础,只能到处盗图、偷拍、以及“拼单购买”。

他们总以为,这样的外部包装可以为自己带来周围人的羡慕、嫉妒、尊重、仰望。

可事实却是,在人际关系中,几乎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有着弱者心态的人。

当你没有任何内涵,却表现得虚荣、爱面子,那你将面对的绝不会是羡慕的目光,而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。

图片

弱者心态

几乎没人意识到的一个现实是:弱者心态几乎等同于“情绪乞讨”。

当一个人拥有弱者心态,就会内心极度缺乏尊严和价值感,他们的自主性不能向内寻求,就只能向外探索。

弱者心态走向的是两个不同的极端,一个极端是极度的自卑和无助;

表现出毫无主见、对他人极度依赖、抱怨、自我贬低等等,将“我不行”挂在嘴边,容易让他人感觉到负能量爆棚。

图片

待在这种人身边天天接收负能量,很容易被“传染”,感到消极无力。

所以,人们会倾向于呆在积极的、自主性强的、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身边,而远离这些总是怨天尤人的“受害者”。

另一个极端是过度的外包装以及虚荣心,他们同样是毫无价值和尊严感;

所以非常在意他人如何评价自己,害怕丢脸,于是打肿脸充胖子,病态地追求起了“高人一等”的奢侈生活。

但是,这样的奢侈生活没有任何经济基础,是只活在社交平台或者言语吹嘘中的“空中楼阁”;

所以,他们需要他人的吹捧和羡慕,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价值感。

本质上,这就是一种攫取他人情绪价值以供养自己的行为。

图片

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,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情绪资源,都需要双方的共同付出与索取;

一旦某一方成为了单向的“索取者”,周围的一切朋友都会快速远离。

图片

下行比较

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:“你觉得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有人格魅力?”

有钱?有颜值?有好的身材?有广阔的眼界?有独特的认知?有优雅的举止?有正确的三观?有高尚的道德?

当你进行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觉察时,你认为自己是否算的上是具有“人格魅力”?具体原因有哪些?

而如果与你的朋友们相比较,你的人格魅力又能否比得过他们呢?

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,当个体在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知时,就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判自己的三观、能力和处境。

当愿意积极奋进的人进行自我认知时,他们会进行“上行比较”,与优秀的人进行竞争,以此来激励自己、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。

图片

但在弱者心态的驱动下,人们若要认识自己并获得相应的自我价值感,他们不会与自己周围的更强者比较;

也不会和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,而是会进行“下行比较”,以获得短暂的、扭曲的价值感:

“至少还有他不如我。”

“我是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”

但这样的想法其实非常危险,如果次次都使用“下行比较”获得优越感,人就会失去努力的动力,然后慢慢滑落,直到跌入泥潭。

图片

自我验证的怪圈

看到一位网友分享:“人性里的恶是很容易就能被引导出来的。”

“初中的时候有个女生经常被欺负,我最开始是出于打抱不平经常帮助她,后来我突然发现自己也开始了对她的恶意嘲讽和打压……”

“因为她的态度真的就是那种讨好和谄媚,时间久了和她相处的人就会觉得瞧不起她欺负她才是正常的,真的太可怕了。”

图片

那些越倾向于过度包装自己的人,他们的内心越是自卑。

虽然心理防御机制会让他们下意识忽略这个认知,但在潜意识中他们是清楚知道“自卑”的存在的。

于是,他们也相应地形成了对自己的某种概念:我就是很差,如果我不包装自己,将收获他人的鄙夷。

这样的自我概念很快就转变为了一种强烈的动机,去寻求验证、维持这一概念的外部评价和反馈信息,即使这些自我概念是消极的。

这就是心理学中的“自我验证理论”,简而言之,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某方面很差,ta就会下意识寻找证据,证明自己“确实很差”。

他们会认为来自于环境中的评价全都是负面的、他人的眼光都是贬低的,于是更加拼命遮掩自己、包装自己,形成一个自我验证的“怪圈”。

图片

不要再用无谓的行为掩盖自己的空缺了,你自以为的精明其实全都被他人看在眼里;

他们只会因此对你展现出更多的嘲讽和恶意,而不会卑躬屈膝觉得你是人上人。

将“我到底是谁”、“我到底需要什么”这两个问题反复思考,收回投入在他人身上的目光,专注看向你自己。

当你不再需要过度的尊严和面子时,它们才会真正出现在你的身边。

-The End -作者-专序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